全球永續發展的概念正迎來新一波結構性轉變。
根據《經濟日報》報導,歐美地區正重新定義 ESG(Environment、Social、Governance),新的 ESG 正被詮釋為 Energy(能源)、Security(安全)、Geostrategy(地緣策略)。
這樣的轉向,不僅是字面上的替換,而是反映了全球永續治理格局的實質變化。
當氣候變遷與能源供應緊密交織,氣候治理(Climate Governance)已成為地緣策略(Geostrategy)的核心工具之一:
◉ 能源轉型即戰略重分配:再生能源與關鍵礦物(如鋰、鎳、稀土)已成為新時代的戰略資源,改寫國際能源依賴結構。
◉ 碳政策成為經貿槓桿:歐盟 CBAM、北美 IRA 等政策,既是氣候治理手段,也是維護本土產業競爭力的地緣策略。
◉ 供應鏈重構牽動國際秩序:氣候政策導向的低碳轉型,使各國透過碳中和與綠色貿易規範,重新分配產業鏈優勢。
在這樣的脈絡下,碳盤查與減碳不再只是「環境行動」,而是企業在全球地緣秩序中維持韌性的重要戰略。
CBDA 建議企業:
1. 重新定義減碳的戰略意義
碳管理應從「排放控管」升級為「能源戰略」的一環,評估能源自主度、供應穩定性及低碳替代方案。
2. 強化供應鏈氣候治理韌性
在 Scope 3 盤查與減碳規劃中,納入地緣風險、原料替代與物流碳足跡分析,打造具備抗衝擊力的綠色供應鏈。
3. 將氣候治理納入企業韌性架構
氣候治理(Climate Governance)不再僅是 ESG 報告章節,而是企業整體治理的戰略中樞,需與能源安全、營運風險及財務策略協同運作。
「地緣策略 × 氣候治理」的融合,正在改寫全球減碳格局。未來的永續競爭,不僅是碳排放數據的較量,更是能源韌性、供應鏈安全與政策適應力的比拼。
CBDA 將持續透過研究、培訓與輔導,協助會員單位導入 ISO 14064 系列標準、SBTi 科學基礎減量路徑及 ISO 14068-1 淨零治理架構,推動台灣企業邁向兼具減碳成效與戰略韌性的永續新階段。
ESG 定義轉向:從碳中和責任到能源安全與氣候治理的戰略融合

